nba投注用什么软件

图片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重要专题>喜迎二十大>观点评论

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新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铸就文化新辉煌关注点

来源:学习时报发布时间:2022-12-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上有新概括,在目标任务上有新要求,在战略部署上有新提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语义有了深刻变化,明确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秉持的基本原则。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此其一。 

  创新之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创新之三,明确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我们必须做到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为此,必须做到一个“贯通”、一个“融通”,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最根本的,就是做到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样明晰的表达,在党的文献中是第一次出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用意识形态建设来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其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应强调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明显不同。 

  坚持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民族的命脉、民心的凝聚。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这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在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形势下,只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斗、开拓前行,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主张,是对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真诚态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报告鲜明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最具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就是文化自信的提出,并成为“四个自信”当中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居于什么位置,最初我们概括为“六个更”,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进一步将“六个更”,改为了“三个更”“三个最”,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代表着我们党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升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标题即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表明未来五年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文化自强,令人无比振奋!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会的素质”。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不同群体的文明,都体现为社会文明。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标准。二者的共生共存关系,使得文化建设的进展成就,能够直接表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升、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公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这表明“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概念开始正式出现在我们党的政治文件和理论话语体系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文化建设上的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功能,指明了文化强国的文明水准和社会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崛起,还是中华文明的崛起。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着重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宣传阐释,全面展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图景。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Copyright www.sdj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nba投注用什么软件监委版权所有网站首页网站声明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911号鲁ICP备05019079号-2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